流产的原因

日本产科妇科学会将怀孕提前于22周(胎儿无法在母亲体外生存的周数)结束定义为“流产”。
流产的比例大约为15%左右,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况。
其中,大约80%的流产是在怀孕12周之前发生的早期流产。

流产的原因虽然有很多是不明确的,但已经明确的原因可以分为胎儿原因和母体原因两类。
胎儿原因中大部分是染色体异常。
大多数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即使着床,也会在发育的过程中停止生长。
实际上检查导致流产的胎儿的染色体时,会发现65%存在异常。
此外,母体超过35岁后,发现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比例将增加到74%。

母体原因包括免疫或凝血因子异常、子宫异常等。
免疫异常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异常与血凝的第Ⅻ因子下降相关。
子宫异常包括子宫内膜炎症导致的“子宫内腔粘连”、子宫内有隔板的“分隔子宫”、子宫上部呈心形状的“双角子宫”等。

如果发生流产,有些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等,责备自己是不是原因在自己身上。
然而,流产的原因几乎不是由孕妇的生活或工作引起的。

反复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连续2次以上的流产称为“反复流产”,连续3次以上并确认胎儿心跳的流产称为“习惯性流产”。
同时,即使怀孕了,但胎儿不能发育而不断流产或死胎的状态称为“不育症”。
大多数流产的原因是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和自然淘汰导致的自然流产。
然而,连续3次以上的流产则需要检查是否存在易发生流产的风险因素。
即使存在风险因素,也不一定会100%流产。
不育症的风险因素包括夫妻中任一方的平衡型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都非常健康,但在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可能会发生缺失或增加,从而导致流产。
此外,作为妻子方的风险因素,还有子宫形态异常、内分泌异常、凝血异常、母体高龄等。

习惯性流产的风险因素

  • 夫妻染色体异常(早期妊娠流产约占80%)
  • 子宫形态异常(双角子宫、中隔子宫等子宫形态异常、子宫肌瘤、颈管无力症、子宫腔粘连症等)
  •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高催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症、糖尿病等)
  • 血液凝固异常(第12因子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等)
  • 免疫学异常(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自身免疫疾病、同种免疫异常)
  • 感染症(沙眼衣原体、梅毒等)

本文提供了有关胚胎着床前诊断的常见信息。